某日,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,我看到了如此一幕: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吃力地抓着扶栏摇摇晃晃地站着,而她身边坐着的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,他正津津有味地嚼着口香糖。我实在忍不住,就对那少年说:“同学,把座位让给老人坐,怎么样?”少年还没有来得及回答,老太太就已经抢着说:“没关系,让他坐着,我是他外婆。”
这使我想起媒体常常报道的,好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吃苦受累,常常去帮孩子提书包、做值日等不该做的事,把孩子宠着、惯着,啥事都不让他们做,啥事都由着他们的性子,就连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,父母也不放心,想方设法地跟着。有的父母,孩子都读大学了,还担忧孩子离开家后,在新的环境里生活会有难处,于是尽可能想方法就近上学,以便捷自己照顾。因为父母这样的过分娇纵、庇护和包揽,滋长了孩子任性、自私、刁蛮、懒散等不好的习性,处处唯我独尊,任何事先想到自己,不管其他人。
不少父母过去吃过苦,不想让孩子再吃苦,所以把孩子放进蜜糖罐里泡大。没经过风雨的孩子总对外面的世界抱着美好的想象,父母的苦难历程对他们来讲只能是隔靴挠痒,由于经验感受只有亲身历程过才会记忆深刻,深信不疑。做爸爸妈妈好难,总期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,可是同时又不想让他们吃太多的苦,受太多的累,这好像是一对无可调和的矛盾。从长远着眼,让孩子吃点苦头并非什么坏事,尤其是孩子已经到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时候。
当然,大家并不倡导以放纵不管的形式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。但严需要、严管教,适合让孩子吃点苦,受点累,使他们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,并能在逆境中克服种种困难,独挡一面,这绝对没错。由于,大家抚养孩子的最后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脱离爸爸妈妈的怀抱,成功地去走我们的生活的道路。大家应该借助所有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从中同意训练,以增强其责任感。譬如,从小就有意识地让孩子整理我们的玩具、床铺;大人做事时,让孩子一块帮忙;为人处世方面让孩子尊重其他人、谦虚礼让等。
做人不可以一味的去享受,话说没钱人家的孩子早当家,为何?其实就是没钱人家的孩子肯吃苦,他们不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娇气,遇见点事就哭哭闹闹。还有作为爸爸妈妈,更要以身作则。一个只了解享受的人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想吃苦的孩子的。让孩子吃点苦也是为了她日后着想,目前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相当弱,遇见什么不如意就会想不开,甚至还有轻生的念头。
作为爸爸妈妈不要去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,也适合的给孩子一些苦头吃。练习孩子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,对她将来的生活也是一种铺垫。每一个人都得要一个人去面对未来的所有,生活总有不如意的时候,若大家难以满足孩子一辈子,又何必每件事都去满足她。